河 清
  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第二季播出後,收視率比第一季還要高。令人匪夷所思的是,這麼一部表現中華美食的紀錄片,卻被部分境外媒體指責為包含“政治宣傳”和“統戰”的內容。
  先是《華爾街日報》批評《舌尖2》是愛國主義宣傳而非美食紀錄片,“不甚隱晦地包含了政治宣傳元素”,甚至“藉助食物來宣揚民族和諧”,因為該片拍攝了不少邊疆少數民族地區、甚至港臺地區的美食。繼而有香港媒體也跟著批評《舌尖2》,稱“該片可能代表中國政治宣傳的新思路”,是一場“舌尖上的統戰”云云。
  從《舌尖》里竟能挑出政治骨頭,這些人可謂煞費苦心。如此將日常生活的場景政治化,把一部美食紀錄片推到“政治宣傳”的高度,風聲鶴唳,草木皆兵,反映出的是一根政治過敏的神經。
  對這樣的指責其實不值一駁。如果按照這種邏輯,美國人滿世界推銷可口可樂,滿世界開麥當勞和肯德基,是否也是一種文化政治呢?推廣這樣明顯帶有美國大眾文化標記的飲食,與一部中國紀錄片比起來,是否更是一種“舌尖統戰”呢?
  無獨有偶,出生在北京,目前定居美國的華裔美籍女作家沈睿也從《舌尖2》里看出了中國的“民族主義”!她在其個人博客里說道:“在看了舌尖上的中國之後,我忍不住想:Nationalism(民族主義/國家主義)真是個壞東西,連人們的舌頭都被熏成或污染成有這種味道的了!”這位作家大概與國內不少文化知識“精英”一樣,背負深深的文化自卑感和民族自卑感。當這種自卑感與一種政治意識相混合之時,常常不自禁地表現出一種熱愛西方、貶毀中國的傾向。
  央視製作的《舌尖上的中國》把中國美食、文化、風土人情自然融合在一起,拍出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源遠流長、豐富多彩,客觀上的確會讓中國觀眾對自己的祖國多一份喜愛,或多或少會增加一點對文化中國的向心力。而針對《舌尖》無論是“統戰說”還是“民族主義說”的指責,其要點都在於有一些人害怕中國人凝聚起來,他們希望看到中國人一盤散沙,對任何可能會增加中國民族認同文化認同的事務,都十分警惕,並加以妖魔化。
  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厚,加上現代文化的蓬勃復興,類似《舌尖》這樣的文化產品將越來越多,那麼,那些敏感的人將活得越來越累。▲(作者是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)
(編輯:SN090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h22hhig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